「猫眼症」之殇,眼里夺命肿瘤的背后来路......【罕见病并不罕见】
RB的诊断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影响视网膜母细胞瘤(RB)预后的关键因素。除强调新生儿及儿童常规眼底检查,以早期发现RB外,尚应重视RB的分子诊断。其内容包括2方面:患者Rb1基因突变筛查和患者亲属症状前及产前诊断,后者为评定RB患病风险、预防和优生优育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具体的临床诊断有:
❖X线片
可见到钙化点,或视神经孔扩大。
❖B超检查
可分为实质性和囊性两种图形,前者可能为早期肿瘤,后者代表晚期肿瘤。
❖CT检查
(1)眼内高密度肿块。
(2)肿块内钙化斑,30~90%病例有此发现可作为诊断根据。
(3)视神经增粗,视神经孔扩大,说明肿瘤向颅内蔓延。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即动脉期,肿瘤即显荧光,静脉期增强,且可渗入瘤组织内,因荧光消退迟,在诊断上颇有价值。
❖其他
前房细胞学检查、尿化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测定、同位素扫描、巩膜透照法、癌胚抗原等。
图1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眼内肿块
小鼠模型
建立视网膜母细胞瘤小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为进一步药物研发提供基础。
RB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是选用人源视网膜母细胞Y-79,使用CCK-8的方法获得生长曲线,然后将一定数量的细胞注入BALB/c-nu小鼠的玻璃体内,通过裂隙灯、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对RB小鼠模型进行检查。
建立RB小鼠模型,观察到眼内云团样物质,病理学观察到菊形团、小花样或团块样生长的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到未分化型(菊形团或小花样结构)NSE、GFAP、S100阳性,未分化型(团块状等)为NSE、GFAP、S100阴性,可判断为RB小鼠模型,可作为RB小鼠模型的评价指标[1]。
图2 肿瘤生长变化
(a)为肿瘤细胞注射前;
(b)为肿瘤细胞注射后1周,出现灰色云团样;
(c)肿瘤细胞注射后2周,灰色云团样变白,似白瞳症;
(d)肿瘤细胞注射后3周,肿块变大、变白;
(e)肿瘤细胞注射后4周,肿块增大、变白;
(f)肿瘤细胞注射后5周,肿块覆盖整个眼球,伴有血管不规则生长;
(g)肿瘤细胞注射后6周,肿块覆盖整个眼球,伴有血管不规则生长,中间开始出现无血管区。
(h)、(i)肿瘤细胞注射后7~8周,肿瘤突出眶外,伴随血管生长,有的已经发生肿瘤破溃,表明呈坏死表现[2]。
RB肿瘤的自发退变
RB肿瘤有很高的自发退变率,达1.8~3.2%。RB自发退变表现为2种形式:RB眼球痨和视网膜细胞瘤(retinocytoma,RC)。RB、RC或RB眼球痨可发生在同一患者不同眼或同一家庭不同成员中,三者间有某些内在联系[3],如果可以揭示这些内在规律或RC的发病机制,就有可能阐明RB的退变机制,但目前有关RC的基础研究几乎是空白。
RB较高的自发性退变率提示,肿瘤是可能完全攻克,因人体本身就能够产生拮抗肿瘤细胞生长的机制。以往关于RB自发退变的假说包括肿瘤血供不足、局部因素的钙毒作用、免疫机制、凋亡及肿瘤的终末分化现象等[4]。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退变萎缩的RB眼球内,有大片凝固性坏死灶,高倍镜下在坏死组织中可见影细胞样的菊花团结构,提示可能是瘤细胞终末分化引起了细胞死亡。如有不完全的坏死灶,则坏死灶周边可见大量的凋亡细胞和一些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RB自发退变患者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活性及血清免疫复合物水平增高;以上均表明机体的免疫因素与肿瘤细胞坏死密切相关。基于这些因素,RB治疗的研究方向应重点从诱导分化和免疫治疗入手。
治疗方式
❖手术疗法
仍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如是单眼,肿瘤尚局限于眼球内时,要早期行眼球摘除术。手术时切断的视神经不能短于1厘米。术后病理检查,如发现肿瘤已侵及视神经残端者,应进行放疗,如眶内容亦受累还应进行眶内容剜除术,术后放疗加化疗。
❖分化治疗
除使用视黄酸、维生素D3等分化剂外,尚应将控制生长分化的一些基因如GW112等,导入RB瘤细胞内,用基因疗法进行瘤细胞的分化治疗,其效果可能显著优于单纯使用分化剂。另外,中西医结合治疗RB退变及分化逆转的探索,也可能是另一潜在的方向。
❖免疫疗法
目前认为本病与免疫改变有关,故设想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替哌等,以控制肿瘤的增殖。也可用特异性Rb转移因子、基因工程Rb单克隆抗体及其生物导弹,细胞因子(rIL-2、rIFN、rTNF)、TIL、LAK细胞等联合治疗可获较好效果[5]。
❖基因治疗
有学者采用CB/17SCID鼠皮下的模型,构建编码MDA-7(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的腺病毒载体,导入肿瘤组织中,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用TUNEL方法检测观察到肿瘤细胞出现明显凋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抑制血管生成作用实验组高于对照组[6]。其次临床上已经开始了初步的探索,有学者选取双眼患者8名(均已摘除一眼,另一眼RB细胞已经在玻璃体内播散),应用HSV-TK/GCV(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丙氧鸟苷)系统基因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效果,其中一名患者治疗后,监测27个月未查及肿瘤生长,所有患者未出现肿瘤经眼部注射球外蔓延。HSV-TK/GCV系统对RB有较好的疗效前景,但其对眼内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7]。
随着人们对多基因异常的不断研究,以及对的反义基因和免疫基因治疗的探索,基因治疗策略将不断完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差距会逐步缩小。未来RB的基因治疗将向着靶向、精准、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其他
放射疗法、冷冻疗法、光凝疗法、化学疗法、光动力疗法等。
RDDC助力罕见病研究
作为广州罕见病基因治疗联盟的成员之一,赛业生物启动了“罕见病基因解码计划”,积极响应AI赋能罕见病诊疗号召,助力RDDC搭建,致力于完善罕见病致病基因数据。
用户登录RDDC后,不仅可以全面了解相应罕见病的信息,而且可以利用各项AI工具进行致病性预测、剪切位点改变预测等,助力加快罕见病诊疗研究及治疗方案的开发,欢迎登录官网(rddc.tsinghua-gd.org)查看使用!
*声明:RDDC数据和工具仅为科研使用,仅供参考,不可作为医学诊断和评判的最终定论。
填写需求描述给我们
工具快速咨询
400-680-8038
info@cyag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