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8年02月06日
导读: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癌)是我国的高发肿瘤,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有近一半发生在我国,且食管癌恶性程度极高,预后不良。因此,食管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赛业小编为您推荐“Nature Genetics:全反式视黄酸代谢和中国人群食管癌风险的关系研究”,详情如下:
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癌)是我国的高发肿瘤,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有近一半发生在我国,且食管癌恶性程度极高,预后不良。因此,食管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公卫学院缪小平教授课题组通过对10716例食管癌病例和12637例正常对照的大规模关联研究,以及深入的功能机制解析,发现了包含视黄酸代谢酶CYP26B1在内的6个中国人群食管癌易感基因,并揭示了全反式视黄酸代谢在中国人群食管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食管癌的防治事业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相关成果2018年1月3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遗传学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影响因子27.959)。
近年来,以北京协和医学院林东昕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揭示了食管癌的一系列易感基因,取得了重要的原创性成果,这些易感位点均为常见变异,大多数位于非编码区。而位于基因编码区的遗传变异,虽然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较低,但可能具有更大的作用效能,如何发现这部分遗传易感位点,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一大挑战。
在这个刚刚发表在Nature Genetics的工作中,缪小平教授课题组通过大规模(3714例食管癌病例和3880例正常对照)的全外显子组关联研究,以及两个中心共计7002例食管癌病例和8757例对照的独立验证,发现位于CCHCR1、TCN2、TNXB、LTA、CYP26B1和FASN基因外显子区的遗传变异与中国人群食管癌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P值在7.77×10-24和1.49×10-11之间)。其中,位于TCN2、CYP26B1和FASN的3个遗传变异更是首次在食管癌中发现的低频易感位点,相比GWAS发现的常见变异,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效能,单个位点的比值比(OR)达到1.67、1.82和1.67。进一步研究发现,位于视黄酸代谢酶CYP26B1的遗传变异与吸烟和过度饮酒呈现显著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携带风险基因型的个体,若长期吸烟或饮酒,罹患食管癌的风险比野生基因型的个体高出3倍。
那么,这些易感基因又是如何影响食管癌的易感性的呢?缪小平教授课题组紧接着对视黄酸代谢酶CYP26B1基因遗传变异开展了一系列功能研究。人体摄入的维生素A,在体内会代谢为全反式视黄酸,后者参与了包括免疫激活在内的多个重要通路,是人体内重要的抑癌分子。而该研究发现的视黄酸代谢酶CYP26B1上的遗传变异,可以显著的加快体内全反式视黄酸的代谢,使其快速转化为无活性的羟基视黄酸,降低其抑癌作用。从生物学机制上验证了人群中的发现,即携带CYP26B1快代谢基因型的个体,体内全反式视黄酸的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基因型的个体,若这类人群再长期吸烟或饮酒,会更容易引发食管癌。该研究为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首次揭示了视黄酸代谢与中国人群食管癌发生密切关联,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公共卫生意义。
缪小平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吴晨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公卫学院常江博士、钟荣副教授、田剑波博士生和李娇元博士生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林东昕院士和公卫学院的邬堂春教授对论文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和华中科技大学青年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
本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见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赛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模式动物完整解决方案:
TurboKnockout基因敲除小鼠:减少两代繁育时间,ES打靶仅需6个月
CRISPR基因敲除:基因敲除长达20kb,基因敲入长达10kb
人源化小鼠:平台体系成熟,服务于辉瑞、阿斯利康、恒瑞医药等知名药企
转基因小鼠:Nature等顶级期刊引用,年构建高达5000例